《碧山诗》?《碧山集》?
秦志豪《碧山诗》和《碧山集》是两部诗集。《碧山诗》见之于秦松龄《苍岘山人文集·卷二》,内中收录了一篇秦松龄的《碧山诗序》,因而使我们得知《碧山诗》的存在。“碧山诗者,辛丑春,余与同邑诸君子倡和之诗也”。《碧山集》是《苍岘山人集》的第一卷,卷名即为《碧山集》。《碧山诗》和《碧山集》是两部不同的诗集,我们试把它们作一比较。
1. 《碧山诗》是秦松龄重开碧山吟社和同邑好友严绳孙、秦保寅等人倡和之作,共收入与会者诗作共200余首?《碧山集》收诗147首,是秦松龄一人的诗作?
2. 《碧山诗》所反映的时间段仅限于顺治十八年春.《碧山集》所反映的时间段是顺治十七年~康熙十二年,反映了秦松龄在这段时间内的家居生活。
3. 《碧山诗》为秦松龄编,结集付梓是在康熙元年。《碧山集》没有单独结集出版,《苍岘山人集》是由秦瀛编辑,结集出版是在嘉庆四年。
4. 《碧山诗》已佚,未见存本。《碧山集》是《苍岘山人集》的第一卷,《苍岘山人集》收入《四库未收书辑刊》。《碧山诗》中秦松龄的诗作,有的已收入《碧山集》。
5. 《碧山诗》秦松龄曾为之写序,即《碧山诗序》,时间约在康熙元年。《碧山集》没有序,但秦瀛为《苍岘山人集》写有序,时间在嘉庆四年.
6. 秦松龄重开吟社,在顺治十八年春,当时松龄仅25岁,后家中遭变,“余累遭闵凶,更逢患难,不瑕风雅之事”?讁?訛,心情消沉,郁闷,“仅一再会而不复行”。在而后的岁月中,原吟社重开时的旧人也常宴集唱和,虽没有点明吟社的恢复,但“慕修敬之风而寄寓焉”之情结多有流露,是“重开吟社”之余韵了。秦松龄的有关诗作,也归入了《苍岘山人集》卷一《碧山集》和卷五《碧山后集》中了。
在有关“碧山吟社”的诸多历史文献中,当谈及清初秦松龄重开吟社时,把他们的唱和诗作称为《碧山集》,很明显这是把《碧山诗》误认为《碧山集》了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传的呢?这种提法最早出现于《嘉庆无锡金匮县志》,在“碧山吟社”条内有:“旭九世孙松龄自翰林罢归,与严绳孙、秦保寅、蒋遵路之辈结诗社,慈溪姜宸英亦时至,有《碧山集》。”在以后的文献资料中,都沿用此说,流传了下来。但令人疑惑的是:“碧山诗序”收在《苍岘山人文集·卷二》,这是秦瀛所辑,在嘉庆二年刊刻的;《碧山集》是《苍岘山人集》的第一卷,也是秦瀛所编,在嘉庆四年刊刻的;而《嘉庆无锡金匮县志》秦瀛是主纂,成书于嘉庆十八年。这三部书都是秦瀛编辑的,难道是秦瀛自己搞错了吗?这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。
笔者推测,可能是秦瀛搞错了,也许是笔误。把唱和之诗结集,称之为《碧山诗》是有根据的。其一书序名为《碧山诗序》,按常规理解,诗集名即为《碧山诗》。其二,序言的第一句就有“碧山诗者,辛丑春余与同邑诸君子倡和之诗也”。诗集名《碧山诗》已呼之欲出了。
但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,重开吟社的唱和诗集确为《碧山集》,若这样最后就出现了两部同名的《碧山集》,第一部曾独立结集出版,内容是唱和诗的汇集。第二部的《碧山集》没有独立结集出版,是《苍岘山人集》中的第一卷,内容是秦松龄家居时的诗作。笔者认为也有这种可能的理由是这两部书成书的时间相差很远。唱和诗付梓的时间是在康熙元年(1662),而《苍岘山人集》出版的时间为嘉庆四年(1799),相距137年。秦瀛在《苍岘山人集序》中写道:“旧有锓本大半亡失,其存者亦多漫漶”,很可能第一部《碧山集》在嘉庆四年已“亡失”,为了纪念秦松龄的这段历史,把秦松龄家居生活的诗作也命名为《碧山集》和《碧山后集》,这样在名称上就有了两部《碧山集》,而流传至今的只是后来的《碧山集》了,以至形成了误读和曲解。
《碧山诗》抑或《碧山集》,是耶?非耶?已很难考证了。
附录一:
碧 山 诗 序
秦松龄
碧山诗者,辛丑春余与同邑诸君子倡和之诗也。乌乎!朋友诗文之乐岂不难哉!碧山之名始于先大夫贞靖先生,创吟社于惠山之麓,与社中诸先生歌咏其中。吴文定记其事,其后既废,而先大夫从川先生复之。与于会者,王仲山、俞是堂诸公称最盛而最久,迄今又有百余年矣。余不敏,幸家居无事,又与邑中数君子作为唱和之诗,诗仍旧名,岂不以先烈之可继而聚会之可常哉。及余累遭闵凶,更逢患难,不瑕风雅之事。而数君子者,或以事废,或以游废,仅一再会而不复行。先大夫与诸先生年皆七十、八十,生隆平之时,遂能优游咏歌历有年岁。今余辈皆壮盛,又皆好为诗歌,而若是其不能久,是可悲也。壬寅春,偶与严子荪友、叔氏乐天游湖上追思旧事,检得箧中唱和诗二百首,将归以付之梓,非敢继前人之盛事,然思此会之难常,如此则即此唱和之什是望后日久复有之哉,是则可存也已。
——录自《苍岘山人文集·卷二》
附录二:
苍岘山人集序
秦 瀛
先高祖苍岘先生年十九为庶常,以咏鹤诗应制,蒙世庙叹赏,世所传“高鸣常向月,善舞不迎人”句也。今集中此诗不存。而所谓苍岘山人集者,诗凡五卷词一卷,旧有锓本大半亡失,其存者亦多漫漶。嬴既刊先生文集,乃重加厘订而补其阙,谨誌数语于首,简曰:先生当本朝初以诗著称,犹及见吴梅邨、曹秋岳诸前辈,处则与严秋水、家乐天先生唱和碧山之陲,出则与王阮亭诸公联侨肸★交,虽立朝之日少,前后两入翰林,尝备讲幄侍从之列,且与修明史,以其瑕发为诗歌,铿锵雷硠,中律吕而振金石,方放废时从军荆襄,诗尤浏漓郁壮,而性情冲夷无荣辱得丧足以动其虑,温柔敦厚之旨溢乎中而形乎辞,洎林居养亲,园亭山水皆足以佐其欢愉自得之致,盖先生为诗之大凡如此,余小子不敏,愧无以仰承家学,而后有读先生诗者,庶几可以知先生之为人焉。嘉庆四年孟冬之月元孙瀛谨序。